一大早刚醒,就看到一个新闻,里面的莎莎竟然说乒乓球比赛就该在国内举办。
我心里顿时一震,不会吧,难道又是那一套“我们国家最棒”宣传模式吗?
说实话,听到这里我就觉得有点不对劲,这种“运动员放松”就只靠几个小游戏和一顿晚宴,真的靠谱吗?难道这就是所谓的“用心”吗?
乒乓球这个项目,咱们自己也搞了好多年,光从成绩来看就知道,实力还算不错。根据国际乒联(ITTF,2022年统计)的官方数据,中国队在过去十年里,奥运会、世锦赛、世界杯一直是金牌的常客。尤其是男女单打,咱们拿了十几年冠军,没有一时的意外。
你看,国乒的冠军们,谁不是在各大国际赛事上捶出来的铁腕?打败多少世界高手,吃了多少败仗,才有今天这个地位。这些“放松的小游戏”真能帮得了运动员那么大忙?
而且,不得不说,别的国家比赛也不是光剩下打紧张比赛这么简单。你说的安排一两个小游戏,能抗衡他们的专业训练水平?不要说放松了,他们那些运动员十多年都泡在各种专业学校、训练基地,拼的就是硬实力。
我还记得2018年世乒赛,刘国梁说得很明白,比赛的准备工作不是靠什么小游戏能解决的。从训练到心态调整,都是细节里的战术和心理调控。哪有一顿饭或几个小游戏就能解决的问题。
这事挺有意思的,平时比赛压力巨大,运动员们走的还是专业的训练线。而你偏偏把“放松”寄托在这些看起来热闹的小场景上。其实不难猜出,这背后是不是另外一种“小心思”——一方面用这些花哨的东西糊弄公众,另一方面又试图掩盖准备不充分的事实。
去年东京奥运会,大家也看到过一次花式“放松操”的表演,说是为了缓解压力,但实际上那些运动员的心理调节多半经过专业的心理咨询。你看专业队伍,除了比赛外,还会有专门的心理教练、团队心理辅导,绝不靠那些“减压小游戏”。
说什么国内办比赛“最好”,我真是不信。这种评价,像极了那种迎合大众的喊话。比赛场馆设施、技术支持、裁判水平,这些硬指标都摆在那。
去年世乒赛,我还真看过现场,硬件条件不错,但裁判判罚、场馆管理问题也不少,跟国际标准比其实差点意思。何况,比赛的公平性、专业性,岂能用一点“热闹的小游戏”轻轻带过?
我特别想知道,除了“放松心情”,这些安排还能帮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稳定发挥到什么程度?是不是很多运动员心里都在嘀咕:这些花哨的东西,只能算个点缀,真打比赛时,心理状态还不是得靠多年经验堆出来的。
就算你说“国内这点安排最用心”,我也只想问一句:用心是用在这些鸡毛蒜皮的细节上,还是用在真正提升实力上?坦白说,别以为运动员经过这么多年训练,还会因为几局小游戏就放松了。
你乒乓球进入奥运会的历史已接近百年,早在1952年赫尔辛基,咱们队就开始逐步崭露头角。特别是1990年代起,经过徐寅州、刘国梁等一批大师的开拓,技术水平突飞猛进。
如今打到2010年代,国乒的金牌数逐年平稳增多,从男子单打到女子团体,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撼动咱们的霸主地位。用这些外表看似“有心”点缀的花招,难怪很多人都觉得有点虚。
就是这么个赛事,“安排小游戏”能帮多大忙?我真搞不懂,难道运动员比拼的不仅仅是技术,还要靠这些轻飘飘的“放松措施”?
更何况,这些所谓“放松的小游戏”到底是谁设计的?是不是也真像传闻中那样,有点走过场的嫌疑?你看,国际比赛的心理调节都成了专业团队操作,咱们偶尔出来个“套圈娱乐”,还能达到什么效果?
有趣的是,好像这些“放松措施”挺到位似的,反而忽略了运动员真正的战术准备和心理状态的调整。比赛不是打场“娱乐秀”,更不是摆拍的电影。
结果就变成了,一个“有心”的安排,却失去了专业性应有的严肃。像你说的,国内做得这样的“放松”也算是有“心意”,但也真得问一句,这“心意”能挡得住国际高手的压力吗?
或者说,这背后,真是不是有点儿“爹妈式的溺爱”?比赛经历丰富的老将看得明白,用更多专业的方法帮队员调整心态,才是真本事。噢,不,是责任。
总觉得,这些“备用牌”太多了,硬技能是硬实力,心理调节才是软实力。拿起小玩意儿一用,还真不一定能扭转比赛的胜负。
我看啊,这就像我们小时候,考试还没开始,就琢磨着怎么用巧招应付,却不知道,真正要赢的,是平时那一份血汗炒出来的水平。
如果比赛秀出来的还是这些“小游戏”给人的印象,那还是不是专业、还是不是成熟,咱们自己心里也清楚。这种“安排”,真能在世界的舞台上站得住脚吗?
其实我只想知道,这些所谓“用心”的安排,是不是就代表着我们对比赛的敬重,还是只是在给外人看的一场比赛“养养胃”而已?
反正我就觉得,嘴上说“重视”,心里其实还是在走走过场。这一点,真有人有自知之明吗?还是说,习惯了骗自己?
股票配资开户多少钱,互联网股票配资,配资查询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